作者:于彦斌 字数:1295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做的《湘夫人》,如今每当忆起这首优美的词章,总是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缅怀之情,也对中华民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变得更加亲近起来,特别是对那极富传统的插艾草、包粽子更是记忆深刻。
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插上艾草,据老辈人说,这是为了“辟邪”,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民谚常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就是这个意思。我对端午节的记忆就是从插艾草开始的。艾草在我的家乡被称作“艾”,他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医学上具有防瘟疫,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着防治作用。每当端午节之际,母亲总是带领我们从田间野地收回一大捆艾草放于家中以避“邪秽”,家中有小孩儿的还用艾草叶煮水洗澡防蚊虫叮咬。可以这么说,插艾草是过端午节最先准备的一项工作,因此,在儿时只要家中闻到艾草香气,我就知道要包粽子了,也因此认为艾草实在是一种很神奇,很可爱的植物。
将艾草插在自家门上,放于庭院之中后,包粽子的工作就正式进入日程了。
包粽子首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买枣儿。记得小时候,每当端午节母亲都会去赶集,挑选颗粒饱满、色泽深红的阜平或者赞皇产的上好的大红枣儿包粽子用。为了给我们解馋,即便手头不宽裕,母亲也总是多买上半斤,当作我们的甜食。我对大红枣儿的情有独钟也正是在那时形成的,多少年过去了依旧如此,大红枣儿在我心中已经不单是一种可食的干果,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除了大红枣儿还有粽叶。在北方,包粽子用的叶子一般是苇叶。听母亲讲,我们小时候粽子叶都是人们自己去苇塘摘的,如今村边早已没有苇塘了,这粽子叶也只有去超市买了。
准备好各种材料,在满园艾草的香气中,包粽子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说着家长里短,品评着所包粽子的品相,小孩子们嘴馋等不及,一会儿掏一个枣儿,一会儿拿起一片粽叶捆草人儿,捣乱的行为惹来大人们的一声声笑骂。粽子有多种包法:三角、四角、四方、圆柱等,我个人认为四角形的粽子最具味道,最有代表性。选2-3片粽叶,把这些粽叶错开折叠,即上面的粽叶压住下面粽叶一半即可。把粽叶折叠成漏斗形状。在这个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再放几粒红枣,然后再放点江米把红枣盖住。江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在放米过程中不要用力按,那样的粽子煮出来发硬,甚至“硬心”影响口感,因此家里人总是开玩笑说“实诚人包不了粽子。”最后折叠粽叶使粽叶把江米全部包住,用马莲叶(马莲花叶子晒干,用时煮一下,用它来捆粽子不仅柔韧结实还带有淡淡的兰花香。)缠绕粽子3-4圈,系上活扣,一只堪称艺术品的四角粽子包好了。
粽子包好就可以下锅煮了。将粽子一只只码在锅里,水要漫过粽子、用重物压上(粽子不易松散、露米),开锅后文火慢煮,一般两小时后就可以吃了,但煮四个小时后,再泡一宿,晾凉后再吃,才是最好的。迫不及待的剥开一只,粽叶、马莲叶的清香,江米的软糯,红枣的浸染、甘甜,一口下去,好像把所有的岁月、怀念、幸福吃进了肚子,怪不得人们总是忘不了它!
编辑:袁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