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亚静 字数:1593
劳动使类人猿脱离了动物成为了人类,劳动使人类脱离蒙昧走上了文明,劳动使人类文明之花越来越美、越来越娇艳。为了表示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人类设立了“国际劳动节”。
劳动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诗词宝库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记录劳动人民或艰辛或快乐或温馨或甜蜜或期盼的劳动画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记叙了农业劳作之不易,成为现代社会对儿童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启蒙教育的一篇佳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写出了劳动人民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辛勤劳作画面。“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清·姚鼐《山行》)则描绘了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图。“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唐·韦应物在《观田家诗》)则描绘了农民趁着春雨抢耕抢种的场景。“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宋·范仲淹《江上渔者》)描写了劳动成果之美和劳动过程之艰辛。
然而,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文明,劳动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享受不到应有的劳动成果,劳动者成为被压榨被欺凌的对象。沉重的赋税和层层盘剥,使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贫苦的日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2》)“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残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唐·杜荀鹤《蚕妇》)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掠夺群众劳动成果,剥夺百姓享受劳动成果权力的丑恶现象。因此,在古代封建社会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等级,随之产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于是无论身处哪个阶层的人都纷纷刻苦读书求取功名,以求脱离劳动者阶层,走上“治人”的人生之路,因此也便有了“孔乙己”屡试不中的清高迂腐、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劳动者成了下等人,岂不荒唐!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劳动最快乐,劳动者最光荣,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耿长锁、王进喜、李素丽等一大批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受到国家表彰,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劳动模范。劳动越来越成为一种奉献社会的方式,而不单单是谋生的手段。
然而,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人把劳动当作一种乐趣,享受着劳动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注重劳逸结合,劳逸相长,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有的人把劳动当作一种负担,在劳动面前感到沉重的压力,不懂得如何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劳动使生活变得失去了兴致;有的人把劳动当作财富机器,不知疲倦地通过劳动创造着财富,劳动成了造富机器,人成了财富的奴隶;有的人把劳动当作累赘,整日游手好闲游离于劳动之外,要么异想天开妄图靠赌博发家致富,要么铤而走险妄图不劳而获最终身陷囹圄。
劳动是高尚的,她打开了人类文明之窗;劳动是炫丽的,她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称为“老黄牛”,把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人称为“螺丝钉”,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人称为“铁人”,把甘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称为“蜡烛”,把衬托他人不求名利的人称为“绿叶”。他们是时代的航标,劳动者的楷模。让我们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在劳动中奉献社会,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当前,高速公路事业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让我们共谋劳动之策,共享劳动之乐,共品劳动之果,让踏踏实实的劳动、扎扎实实的业绩推动高速公路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编辑:袁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