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天地 > 文化频道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更新时间:2012-12-31 00:00:00点击次数:733次
作者:刘颖丽    字数;1618
    我们都期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好妈妈、好爸爸,但在真正实践当中,却有很多棘手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家庭教育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但我们并不是教育专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虚心学习、总结经验,多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外,就是多读一教育方面的书籍。
    从怀孕到生下宝宝,我看了几本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自我感觉在养育孩子方面并不算是一位无知的母亲。但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有时宝宝的一些行为会使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没有哪一个女人天生就能够做一名合格的母亲,做母亲一定要勤于学习和思考,才能够做正确的事情。我知道,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走进了我的阅读视线,她生活化的细节吸引着我,使我舍不得放下,看完第一章还想看第二章。说实话,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几本书能够把我迷成这样。她太贴近生活,太实用了。
    这是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尹建莉的教育手记,在她成功的培养下,她的女儿也非常优秀,16岁就以高出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这本书从日常的细节、每一件小事上教给我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思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的水平就在于处理这些细节的水平。
    这本书使我发现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细节上的错误。比如讲到打针,一岁以前女儿打针是很容易办到的。她不知道打针是恐惧的事情,即使疼了一下、哭上两声,用别的事情引开她的注意力很快就没事了。现在却不行了,前一个月去打预防针,哭得特别凶,回家后看到胳膊上贴的打针后用的彩色贴,大声哭了起来,怎么哄都不管用了。她曾经在一家诊所打针,那天散步走到诊所门口,诊所的女大夫和两个女儿都在外面,和我们打招呼。我问女儿到里面玩吗?她坚定地摇摇头。显然,女儿已经懂得了打针是疼的,是令她害怕的。增加她的恐惧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她闹着不睡觉或光脚走路的时候,还会用带她去打针来威胁她听大人的话。书中让家长教导孩子要理性地面对一些困难和痛苦,而我们却在加深她面对痛苦的恐惧。
    “给小板凳揉揉疼”,看到这一章节,对我非常有帮助。当孩子被某些东西碰到而疼哭的时候,我们会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用举手去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并告诉孩子,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就去怪别人,教给她不宽容和报复。作者的做法是,赶快轻轻地亲亲孩子的疼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孩子去给小板凳揉疼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疼,情绪很快好起来了。同时,如果孩子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大人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并且家长自己也每天友好对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办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学会了让步。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痛”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
    书中最多的还是讲到孩子在上学以后的教育,她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模式,指出了当下家长们的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有理有据。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把她读完,受益匪浅。作为母亲,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能用无知的方法伤害孩子,不要自以为是地强权压抑孩子的天性。要做一位成功的母亲,用正确的方法将孩子培养成人。
编辑:魏立涛
原创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