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立涛 字数:1384
桂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体中满布溶洞,溶洞形态各异,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留给人类又一份美丽的瑰宝。芦笛岩、冠岩即是他们中的代表。
驱车西北方向,出桂林市区约5公里,就到了有“国宾洞”之称芦笛岩。芦笛岩内现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战乱年代,岩洞不为外人道。1959年,国家将之开发为旅游区,1962年正式对外开放。自此,来自五大洲的上百位国家领导人先后游历此洞,芦笛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宾洞”。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洞内通风不太好,潮湿闷热,通道或窄或宽,洞顶或高或低,时而侧身前行,倏而矮身而行,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身上不时就出一身闷汗。但是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触眼可及,在各色灯光的照映下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亦妙亦幻的的奇异世界。据考证,芦笛岩洞是70多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是在岩洞形成以后,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化, 琳琅满目。
从芦笛岩出来,登上对面光明山的半坡亭,放眼望去,远处桂林市区风貌一览无余,近处南国水乡气息悠然。
冠岩位于桂林市南29公里处,漓江东岸的草坪乡,开发年代较芦笛岩晚,1995年始正式对外开放,但规模优于芦笛岩,是一座巨型地下河溶洞,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全长约12公里,目前开发的只是靠近漓江的一段,有地下旱河和旱洞两部分,长约1.7公里。出了十二滩漂流,继续前行。汽车在山区狭窄的公路上忽而爬到坡顶,忽而冲到坡底,弄得心情十分紧张。转过几道山梁,一座形如帝王头戴的紫金冠的山峰扑入眼帘,冠岩到了,而且冠岩也是由此的得名。
冠岩的入口有两个,并因此所走的行程不同。一个入口由停车场的观光滑道电车载人进入,直达地下河的码头,路程较近。另一个入口需要穿行草坪古镇,沿漓江步行到景区入口,在攀爬山道到观光电梯处进入,路程较长。车上大部分人选择了坐观光滑道电车入洞。唯有我和科长两三个人觉得步行能观赏到更多的美景,并且还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于是我们几个选择步行了入洞。
沿漓江步行,我们看到了在船上见不到的另一种风景,尤其在景区攀爬陡峭的山道,穿过百草乐苑、桃李园林、大象杂耍、民间工艺、水车磨坊、鲤鱼池衅,远眺农家村舍、田园风光,欣赏民俗风情,更是体验到了“人在路上走,美景随身行”的乐趣。没得说,只有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北方也有许多规模宏大的溶洞,但都没有冠岩开发的如此体系完整。在长约1.7公里的溶洞内,不仅有高度37米的观光电梯、暗河行船,还有小火车接送游客。这就是被称作“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观光模式。船老大从码头把我们接上船,沿着暗河划向前方的码头。越向里走,洞内越黑。及至前行二十米,万年溶洞里已是漆黑一片。游客手中的矿灯,在水面上,在石壁上划出昏黄的豆大的光点,锋利的石钟乳不时从头顶擦面而过,惊险、刺激,而又恐惧,深怕从不知道的角落里突然冒出一个从未见过的怪兽扑向我们。还好,我们顺利地通过暗河,来到一座巨大的溶洞。洞内几座硕大的钟乳石从几十米高的洞顶垂挂下来,在彩色灯光的照耀下,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光怪陆离的地下水晶宫。
冠岩的出口,朱红色俊洒飘逸的“光岩”两字赫然刻在洞顶上方,正是1937年李宗仁的手笔。
编辑:魏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