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镭 字数:1136
今年夏天利用自驾游的机会,我驱车1500多公里,穿越东三省的广袤土地,感受了这片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所蕴含的无尽魅力。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吉林省珲春市的一条不起眼却意义非凡的道路——洋馆坪路堤。
洋馆坪路堤,一条仅有8米宽的道路,蜿蜒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独特通道。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其海外飞地的纽带,更是见证东北边疆历史变迁的活历史。北侧是俄罗斯的铁丝网,南侧是波涛滚滚的图们江,江对岸则是朝鲜的土地。站在这条大堤上,仿佛能一手触摸到邻国的风云,一手感受到国门的脉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洋馆坪路堤的历史背景却依稀在脑海中浮现。自1858年的《瑷珲条约》到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领土的割让与痛失出海口的悲剧。洋馆坪路堤不仅是中国版图上一个极其狭长的标记,它还是国土变迁的活历史。在这片狭窄的土地背后,是清朝时期《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所导致的惨痛记忆。
这两份条约不仅使中国东北丧失了广阔的土地,更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宝贵出海口。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段历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痛。
在我国领土最狭窄的这段土地上,吴大澂的名字如同一抹不褪色的颜料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中。他是晚清时期的外交官,以其在中俄边界谈判中的坚韧和智慧,在珲春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时,以“一寸土地尽寸心”“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的爱国情怀,不辱使命,取得了重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今珲春市敬信镇)、争得图们江口出海权三大功绩,捍卫了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面对列强的逼迫,吴大澂展现了“居安思危,忧国忘家”的精神,尽其所能地维护了中国的海权,虽然未能完全挽回损失,但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海权保卫战争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图们江在1957年的洪水像是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冲断了路堤,我国公民只能借助苏联领土进出此地,无情地将防川村变成了中国的飞地。然而我国政府并未因此放弃这片土地。到了1983年,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堤坝得以重建,连接着中朝界河的这条生命线被重新夺回。中国政府的这一行动体现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精神,显示出国家对每一寸土地的坚定承诺和敬重。
如今,这片领土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防川村借着这段历史,发展成为国家级旅游区,旅游业的兴旺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繁荣。
站在洋馆坪路堤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含义。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血泪与牺牲,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继续前行。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这将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砥砺前行,为伟大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