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红 字数:1207
世间万物,都有个“度”,逾越了这个“度”,都会朝两极方向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比如: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度”的这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与人沟通交流,也要掌握“度”,把控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也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禁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得庸俗或是尖刻。一次,去早市采购,一卖西瓜的小贩,扯着嗓子大喊:西瓜,冰糖西瓜,又甜又败火的冰糖西瓜。西瓜都是冰糖的,可见夸大其词,当然,处在小商小贩的角度考虑,他不考虑这些,只要能博人眼球就行,他是为了招揽生意,但是,作为职场中的人士就要注意了,就要学习晚清改革派大臣曾国藩,用了一生去总结出来的: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汽,要么变成冰。
明朝朱元璋从一个养蜂人那里学会了“度”,因此,四海统一,国富民安。一日,春暖花开,朱元璋徽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蜂箱。朱元璋上前询问,与之闲聊,两个人谈话很投机,朱元璋问养蜂人年龄,此人竟然与朱元璋同岁,再问,更奇,同月同日生。朱元璋兴致大增,问养蜂人家里的情况,养蜂人无儿无女,也没有田产,只有自己养的十五箱蜂。朱元璋心想:这很奇啊,他有十五箱蜜蜂,我有两京一十三省也是十五,如此巧合,朱元璋问:一年割取多少次蜂蜜,养蜂人说: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就多,到了秋天,花少了,只有菊花开得很好,所以,就割菊花蜜,我每次都不割完,一般只取十分之三,保留十分之七,这是留给蜜蜂的粮食,让他们能够有蜂蜜过冬,蜜蜂有了足够的蜜,能够不死过冬,到了来年,又可以给我酿蜜。而其他的养蜂人,到了秋天,把蜂蜜全部割完,也不给蜜蜂留,到了来年,蜜蜂全部饿死了,那里还有蜂蜜。养蜂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朱元璋,天下百姓就像这蜜蜂一样,朝廷不能压榨得太厉害,赋税太重,不藏富于民,老百姓怎么能受的了,民死,而国无其民,赋税从何出,何以养国家,取养要有度啊。看来,自古至今,万物皆离不开度。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