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之路的经验与启示
更新时间:2017-06-20 09:25:37点击次数:675次
“赶考”之路的经验与启示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关于“赶考”的对话既包含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取得革命胜利开启中华民族新篇章的美好期许,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执政之路挑战和危机的预见和警示。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在建国执政前夕,中国共产党带着这样的命题应试。
时至2017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路上走过了68个年头, 把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68年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和化解各种危局和困境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68年,取得这些成就的历程中往往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之中的百折不挠。虽然现今与建国前期所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不同,但“赶考”接受人民和历史考验的应试初心不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赶考”征程
(一)百废待兴谋出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之路面对重重危机和困难,在内一方面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反动残余势力与匪患勾结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时局不稳,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在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走向对立,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朝鲜战争更是暴露在家门口赤裸裸的军事威胁。如何稳定政权政局、重建经济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面临的重大“命题”。
中共七大以后,直到1956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级斗争矛盾逐步解决,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在根本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关键时刻,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
面对执政“命题”这次大会从六个方面做出了应答,一是提出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方面的新构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单一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思路。四是提出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五是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大力发展文教卫生,坚持科学和艺术繁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六是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指出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改革开放拼经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导正执政轨迹之后的路如何走,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命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制订全面改革的蓝图,加快改革的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了。
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拉开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序幕。
(三)圆梦复兴稳中进。2012年11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讲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在我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路上再次“应考”,“圆梦复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新命题。
二、“赶考”征程中的动力与支撑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人必须要时刻关注、倾听群众所想、群众所需,关心、解决群众困难、疾苦,时刻将人民装在心里、扶在手边、护在身边,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这才能导正执政之路的方向,才是执政路上坚定应试的根基。
(二)尽职尽责永不懈怠的责任担当。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是“赶考”途中的精神支柱。有了责任担当,才会攻坚才能克难,才能拒腐才能防变,才能一往无前。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勇于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流血牺牲;在国家建设转型振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勇于肩负起民族崛起振兴的重任,为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富强展开艰辛探索、艰难实践;在这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也经历了“壮士断腕”和“刮骨疗伤”,下大力气摒弃“四风”,坚决的剔除了腐肉蛀虫,这才能跋山涉水翻过执政之路上的沟壑坎坷,才是执政路上勇敢应试的砥砺脊梁。
(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复杂形势的一贯表现,是“赶考”途中的前行助力。在“八大”上,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并在诸多方面对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积累了治党治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宝贵经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成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这才能使执政之路稳步登上台阶,才是执政路上创造佳绩的金钻良行。
跳出“历史周期律”既要执政党的真知灼见、审时度势,更要执政党始终保有纯洁本色、保有前进动力,这些都脱离不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三省吾身,将人民装在心里,将责任担当、进取精神挺在前面,定是“赶考”征程中的动力与支撑。
雄县站 贾燕丽